2月17日 讀經概要

2月17日

利未記18-20章;可2:1-3:6

利未記18章

本章是分水嶺,開始了本書的第二部分。
如前所述,本書可分成二部分:

  • 第一部分 是由1章到17章,論述如何來到神面前?通過獻祭,使罪得赦,才能成為聖潔,與神和好。

  • 第二部分 是由18章到27章,論述如何保持與神親密的關係?就是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使神心意得滿足。

前一部分使我們想到基督的救贖,後一部分是我們蒙恩後的生活。
這個結構可以類比羅馬書的結構。羅馬書1-11章講因信稱義的福音,從12章開始講在福音裡的生活。

因此,羅12:1-2:「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類似的,利未記18章以後的勸勉也是基於神的救贖恩典:「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所以你們要聖潔,不可效法埃及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迦南人的惡行。

請留意,神的百姓從埃及出來,正在向著應許之地——迦南地前進。而這兩個地方都會給以色列人帶來非常大的試探和危險,這裡提到兩大危險:一個是淫亂,另一個是拜偶像。這是神忌恨的兩大可憎之事,並且這兩樣罪是聯繫在一起的,拜偶像時常有淫亂發生,拜偶像本身就是屬靈的淫亂。

在第6-20節提到許多淫亂的惡行。神把這些令人感到害羞的內容具體地揭示出來,目的是使人看到人的完全敗壞。如經上所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這些惡行背後都有撒但的詭計,他想「用肉身的情慾和邪淫的事」引誘被拯救出來的以色列人(彼後2:18)。在民數記我們會看到,有一個假先知巴蘭,就是用詭計使以色列人陷在淫亂的罪裡,導致神發怒懲罰他們。

在22節提到禁止同性苟合。這是聖經清清楚楚的禁令。然而,竟然有所謂聖經學者為同性戀辯護!我們要遠離他們。使徒保羅也斥責這個惡行:「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1:26-27)。

在20節提到:「不可使你的兒女經火歸與摩洛,也不可褻瀆你神的名。我是耶和華。」摩洛是迦南人的偶像。迦南人在拜摩洛時,最可怕、最邪惡的事情是把自己嬰孩投入火中獻給摩洛!而摩洛的祭司則命人打鼓,其聲震天,使嬰孩的父母聽不見嬰兒的淒慘哭聲。可見迦南人是多麼邪惡,又是多麼可憐!如被鬼附一樣,良心都泯滅了。因此,神說迦南地已經被他們給玷污了,神要把他們趕走,把那地交給神的百姓以色列人。

然而,以色列人若是效法迦南人的行為,在肉體上雖然是征服了他們,但是在靈性上反被他們征服。很可惜,通過後面的歷史書或先知書我們知道,神的百姓果然效法了迦南人的行為。所以他們又被亞述、巴比倫毀滅了。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末後時代,同樣是邪惡淫亂的時代,到處充滿了引誘和危險。我們要謹慎自守,要遠離一切偶像,逃避淫行,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林前6:18)。

利未記19章

本章的內容可以概括為「愛神和愛人」,要行事公平公義,愛人如己。

首先,在本章一開始又重申:「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並且在接下來重複提到「我是耶和華」「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這好像是簽名一樣,提醒以色列人這些律法是耶和華神所頒布的;同時,也告訴以色列人,這些條例反映的是耶和華的性情。耶和華是聖潔的,是慈愛的,有憐憫的。

聖潔的生活先以家庭起首。兒女當孝敬父母,因父母在家庭中代表神的權柄。謹守安息日,敬神愛人,尊神為聖。不可偏向虛無的偶像,也不可鑄造神像,這都是十誡中的命令。

**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因此,本章花了許多篇幅講述如何具體地去愛鄰舍。我們選取幾樣來看:

  1. 在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角,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在《路得記》裡我們看到,波阿斯遵守了這個命令,他指示僕人要留下麥穗給路得拾取(得2:15-16)。這就是效法神,以神的心為心的人。

  2. 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

  3. 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這裡「指摘」的意思是「責備,糾正」,這與第16節的「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相反。「搬弄是非」是指在背後議論,而「指摘」是當面勸勉。主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
    若想這樣做,就需要有愛心。「搬弄是非」的背後是恨,而當面「指摘」是因著愛。「搬弄是非」引起紛爭,「指摘」能建立愛的共同體。

  4.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
    聖經認為父母和長輩在一個家庭中發揮著神的代理人作用,所以要尊敬他們。這就是順應創造原理的。

  5. 「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這就如主耶穌所教導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31)

本章另一個重點就是「分別為聖」,要與外邦人的生活模式有所分別。

  • 不可叫你的牲畜與異類配合;不可用兩樣摻雜的種種你的地,也不可用兩樣摻雜的料做衣服。
    這樣吩咐的主要目的是教導以色列人要保持純潔、純粹,沒有摻雜。

  • 「你們到了迦南地,栽種各樣結果子的樹木,就要以所結的果子如未受割禮的一樣。三年之久,你們要以這些果子如未受割禮的,是不可吃的。」
    「未受割禮的」指的是外邦人。過了三年,到了「第四年所結的果子全要成為聖,用以讚美耶和華。第五年,你們要吃那樹上的果子」(24-25)。
    神警戒得多麼徹底啊!以此防止混雜。

  • 「你們不可吃帶血的物,不可用法術,也不可觀兆。頭的周圍(兩鬢)不可剃,鬍鬚的周圍也不可損壞。不可為死人用刀劃身,也不可在身上刺花紋。」
    這些內容都是在警戒他們不要被迦南地的風俗所污染。

利未記20章

本章講的是對罪惡的處罰,反覆強調對那些犯罪的人「必要治死」,「從民中剪除」。

為什麼說得如此嚴重呢?

首先,這使我們想到神在伊甸園給亞當的命令:「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神從起初的要求就是這麼嚴格的。

其次,所有的罪都是該死的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然而,耶和華是有恩典的神,並沒有對每一樣罪都立刻執行死刑,乃是寬容許多的人。但對那些極其邪惡的罪,神仍然以死刑來處罰,使人認識罪的可怕,從而引導他們悔改。正如彼得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第三,聯繫新約,這裡的“治死罪人”也使我們想到使徒保羅教導我們這些蒙恩的人要治死身體的惡行,治死舊人。
羅6:6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
羅8: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西3:5 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欲和貪婪。

清教徒約翰歐文在《治死罪》這本書說,你必須治死罪,否則罪會治死你。

親愛的弟兄姊妹,請問有沒有哪一樣罪正在纏累你?你願意治死它嗎?

可2:1-3:6

這一部分的經文的要點可以歸納為:耶穌基督帶來了新酒、新衣服,開啟了新的時代,就是恩典的時代,福音的時代。
當約翰的門徒問主耶穌有關禁食的問題,主就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這是說,他就是新郎,要迎娶教會。門徒是陪伴之人。耶穌帶來的是大喜的信息,罪人可得赦免的好消息。人們應該為此歡喜快樂!這是一個新的時代。
耶穌又說,不要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也不要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舊衣服、舊皮袋指的是拘泥於舊約禮儀規條,比如我們正在讀的利未記中提到的獻祭制度,潔淨的條例等等。我們已經說過,那些儀式本身不能洗淨人的罪,那只是影子,是指向將要來的實體基督。然而法利賽人和約翰的門徒還在拘泥於那些儀式。基督已經站在眼前,他們卻不認識他。實體已經來了,他們還抓着影子不放,這是荒唐的。就如把新布縫在舊衣服,新酒裝在舊皮袋一樣不符合常理。

因此,我們看到主耶穌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這令法利賽人大為驚訝。因為他們從來都是定人的罪,並且按照舊約規條,只有到聖所獻上贖罪祭,神才會赦免人的罪。可是,主耶穌一句話就赦免人的罪。怎麼回事?因為主耶穌自己要替那人贖罪,因此他有赦罪的權柄。這是新的時代。

我們也看到主呼召稅吏利未(就是馬太),又和罪人並稅吏一起吃飯。這又引起法利賽反感,因為在舊約這些罪人要被趕出營外,不能和神的百姓在一起。但主耶穌要告訴他們,他來就是為了尋找這些不潔淨的人,要洗淨他們,把他們帶進神的家裡。主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這是新的時代。

關於安息日,主要糾正法利賽人對安息日的誤解。他們拘泥於安息日的表面規條,卻完全不明白安息日的真正用意。他們誤解了神的心意。神設立安息日的目的是要人得安息,得自由,得釋放。因此,主耶穌允許飢餓的門徒掐麥穗,好使他們得飽足。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枯乾手的人,好使他得釋放。主耶穌說,他就是安息日的主。他帶來的是真正的安息。

親愛的朋友,你現在還活在舊時代嗎?還穿着舊衣服嗎?還用舊皮袋承載你的人生嗎?當知道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經來了,給我們帶來了福音,帶來了恩典,帶來了安息!請來信靠他吧!

Previous
Previous

2月18日 讀經概要

Next
Next

2月16日 讀經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