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 读经概要
4月3日
约书亚13-14章;路加福音9:18-36
约书亚13章 未得之地
从本章开始,进入到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分地为业的内容。
约书亚带领百姓打败了迦南诸王、征服了主要城邑。如今他年纪老迈,年近90岁了,但还有许多未得之地,特别是北部黎巴嫩一带和西南沿海非利士一带。
在12章列举了约书亚的辉煌战绩,但如今神对他说,你还有许多未得之地。这就显出人的渺小和不完全,纵使尽忠到底,所作的贡献也很有限。
虽然是「未得之地」,但既然是神的应许,若是遵照神的吩咐去争战,就必能得着。所以,神命令约书亚只管凭信心将地分给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也要凭信心领受产业,并且,更重要的是要继续争战,实际得着那产业。
在这里,我们要思想,什么是我们的『未得之地』?
其实我们有太多未得之地了。
对于普世宣教来说,仍然有许多族群没有听见福音,那是未得之地。
对于本地教会来说,周围也有许多人还没有信主,包括我们未信的家人,这些都是我们的未得之地。
对我们个人的灵命来说,我们也有太多需要学习成长的,需要被主破碎的旧性情,需要治死的罪,需要结出的圣灵的果子。在读经方面,我们是否还有许多篇章,没有深入研读,也没有得着亮光呢?在真理方面,我们是否还有许多的题目,还未深入查考(徒十七11)呢?在经历基督方面,我们是否真知道祂 (弗一 17) ,真明白祂长阔高深的爱(弗三 18)呢?
稍加思索,我们就要承认我们还有许多未得之地。而所有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神要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的的奖赏(腓3:14)。
问题是:我们是满足于现状,还是竭力追求去得着那更大的赏赐?
使徒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3:13-14)。
弟兄姊妹,主来的日子已近,可以为主而活的机会无多,让我们爱惜光阴,“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19-20)。
约书亚14章 老当益壮的迦勒
在以色列人开始拈阄分地之前,迦勒率先要求产业,就是在四十五年前神所应许的希伯仑(申一36)。迦勒的要求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见证神的信实。因为希伯仑是最不容易攻取的地方,「那里有亚衲族人,并宽大坚固的城」(12节)。迦勒虽然已经八十五岁了,但他的信心和力量没有衰败,「那时如何,现在还是如何」(11节);虽然那地仍有巨人,但他深信「耶和华照祂所应许的」(12节)必与他同在,把仇敌赶出去。
从埃及出来、二十岁以上被数点预备争战的人中,只有迦勒和约书亚因为专心跟从神,得以进入迦南(民十四12)。而以色列人分配地业时,正是从迦勒开始(6-15),到约书亚结束(十九49-50)。这两位专心跟从神的老弟兄首尾呼应,在承受应许的过程中成为信心和顺服的榜样。
后来,迦勒自愿把希伯仑给了利未人祭司为产业(二十一11),成为六座逃城之一(二十7),自己则住在乡村(二十一12)。可见迦勒的舍己和谦让。
迦勒的一生是“专心跟从神”的一生,靠着神的恩典,他持守起初的信心和爱心,为神打了美好的仗。愿他的生命激励我们,无论我们的年龄如何,求神将赐给我们的刚强、仁爱和谨守的心「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一6)。
神应许说: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31)。
路加福音9:18-36 作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这一段经文包含了作基督徒的最核心的意义。首先,是要认识所信的是谁?其次,要明白所走道路是怎样的?最后,要知道将来所得的是怎样的荣耀?
首先,主耶稣从迦百农向北走了六十公里,来到黑门山麓的「凯撒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这是一个充满偶像的外邦人的城市。在众多的外邦偶像之间问了两个问题,为要让门徒们正确地认识祂是谁。
主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众人说我是谁?”
门徒回答:「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19节;7-8节)。
虽然人们承认耶稣不同寻常,但最多只是伟大的先知。今天,世人也同样对耶稣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但最多把耶稣当作道德楷模。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说我是谁」(20节)。「有人说」(19节)不算数,「你们说」才算数。人要得救,必须亲自认识耶稣。
彼得说:“是神所立的基督”。基督就是弥赛亚,是旧约的百姓所仰望的拯救者。
从彼得见到耶稣的第一天起,安得烈就告诉祂「我们遇见弥赛亚了」(约一41)。而众门徒之所以「撇下所有的」(五11、28)跟从了耶稣,也是因为相信祂是基督。因此,这个告白并不是简单地承认,而是经过了许多风雨之后,仍然确信祂「是神所立的基督」。
弟兄姊妹,这看似简单的一句信仰告白,却不是凭着人的智慧能说出来的,唯有得到神的启示才能明白。因此,在马太福音里,主对彼得说:“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第二,我们不但要认识耶稣是基督,也要明白基督要走的道路是什么?基督所走的也是我们要走的。基督第一次来地上,要走的不是荣耀的道路,乃是十字架的道路。因为基督要来完成替代性的救赎,他要作挽回祭,代替罪人受刑罚。所以,“人子必须受许多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主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这就是作基督徒的最核心的意义:舍己与基督一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凡不愿走这条路的,就不是基督的门徒。
舍己就如同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那么痛苦,可见我们的本性是多么爱自己。但主说:“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我们的旧生命必须与基督一同死去,新生命才能与基督一同复活。舍己是天天要进行的,直到见主面那一天。
第三,为了坚固门徒的信心,主在上十字架前,预先让门徒一瞥他的荣耀,就带三个门徒上山,变化了形象。「祂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29节),显明了神儿子本来的荣耀。并且有摩西和以利亚前来,更加凸显基督的荣耀。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先知。这两位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属灵人物,在基督面前却成了陪衬,因为整本旧约都是在为基督作见证(约五39),「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二十四27)。
彼得看到这场景,就情不自禁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 是的,将来我们见主面的时候,必定也会惊叹说:“主啊,在这里真好!”
不过,我们必须先与基督一同走完十字架的道路,才能一同进入荣耀里。
彼得在殉道之前回顾主登山变像的经历(彼后一16-18),说:「我以为应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彼后一15)。这个经历为什么能「提醒、激发」患难中的圣徒呢?因为父神亲自宣告:「你们要听祂」,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走十字架的道路。既然荣耀的基督都「必须受许多的苦」(22节),「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八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