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 读经概要

4月7日

约书亚记21-22章;路加福音10:25-37

约书亚记21章 神的应许一句都不落空

本章记载给利未人分配产业。神从十二支派的地业中选出48座城给利未人,其中包括6个逃城。)神没有直接把四十八座城分给利未人,而是让已经分到地的以色列人从「自己的地业中」(3节)交出一部分给利未人。这是要让百姓学习分享自己所领受的恩典。

神把利未人摆在以色列人中间,是要使他们成为神在百姓中间的祝福和同在,使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常得律法的教导(利十11)。

 

利未人被神拣选在会幕事奉,心思就不能被属地的追求所占据,所以「他们在以色列人中不可有产业」(民十八23),而是神自己作他们的产业(民十八20)。但丰富的神不会让事奉祂的人落到贫穷、缺乏里,因此,虽然利未人不必耕种,但也需要「城邑的郊野」(3节)来接受属天的祝福,牧养牲畜、安置财物。 

 

今天,每个新约的信徒都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也是被献为活祭的利未人。我们的心思也不应该被属地的物质享受、事业追求所占据。

 

本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从13章开始的整个分地工作的总结。这个总结的关键词就是“一切”和“已经”。一切地土都赐给以色列人了,一切应许都应验了,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了。

但从13章1-7节可知,其实当时以色列还有许多未得之地,根据其他的经卷也可知,那些未得之地直到大卫的时代才逐渐被以色列控制。那么,为什么在此强调“已经”得着了呢?因为, “已经”是证明上帝以往的工作完成了,“已经”也是证明上帝将来的工作必完成,这是向约书亚之后的时代宣告:耶和华也必能使他们继续得胜。就象约书亚吩咐百姓说:“呼喊吧,因为耶和华已经把城交给你们了! (书6:16)。“已经”就表明上帝如何说,事情也必如何成就。“已经”也表明上帝的应许就是得胜最有效的保证。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每个人极多极美的应许,关键是我们能以信心支取多少,享受多少。信心不是头脑中的想象,乃是顺服上帝去争战。愿我们相信基督已赐下胜过罪的力量,就起来与肉体争战;愿我们相信末后有荣耀的冠冕存留,就不浪费光阴在宴乐上,而能殷勤积攒财宝在天上;愿我们相信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神的教会,就不再害怕地上任何的权势,而能自由、勇敢的高举上帝。

 

愿我们大有信心,愿我们大得应许之地。

 

约书亚记22章 “证坛”危机

 

本章所记载的是以色列人在分地结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危机。这也是河西的九个半支派与河东的两个半支派在应许之地始终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合一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民数记32章,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在进入迦南之前,要求定居在河东。这并不蒙神喜悦,也非明智之举。但上帝有丰富的怜悯和恩典,还是让摩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不管这两个半支派之前要求河东之地有何不妥,但他们实在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带着兵器在以色列人前面行,直等到以色列人都得着了产业他们才回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个半支派也算是在应许之地中有份了,因为他们也在应许之地的争战中有份。可以说,如果之前他们要求河东土地的做法令其和其他支派产生隔阂的话,那么这七年的争战也足以将这种隔阂消除了。虽然他们所求之地非属应许之地的范围,但是在这七年争战之后,以色列众支派也已经承认他们所得的基列地和河西的迦南地也同为上帝所赐福和保守之地(书二十二9)。约书亚称许他们的诚信,并为他们祝福,让他们回到约旦河东自己的产业中去。

 

但在临别之前,约书亚也提醒他们属灵的责任:「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5节)。

 

读到这里,我们感觉本书应该可以完美地画上句号了。没想到,接下来竟然发生了一场危机。

河东支派回到自己地方以后,在靠近约旦河边的地方筑了一座高大的坛。我们注意这个坛的地点是“在迦南地属以色列人的那边”,也就是在约旦河西,而不是在约旦河东。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河东支派筑这个坛绝对不是为了分裂,而为了合一,目的是让河东支派的子孙将来能在对岸望见他们的祖宗在河西所建的坛,以证明他们与河西众支派拥有同一位神。

 

但是,河西的百姓一听见这事,就聚集起来要攻打他们,认为他们违背了神的命令,私自设立的祭坛,私自设立了敬拜场所和献祭场所,这是对耶和华命令的违抗和悖逆,而这样的犯罪行为会给以色列整体带来灾祸。

 

但所幸的是在战争发动前,以色列人先差派了祭司非尼哈以及河西的十个首领前去查问。这也符合律法中所说的:你若是听说了有这事,就当留心,并要探听、查究,细细地访问,看是否真有此事(申十三14)。

 

这两个半支派的回答也化解了以色列人的指控。

他们首先明确地宣告耶和华是至高大能的上帝,他们依然承认耶和华是他们的神。然后他们解释说,这座坛不是用于献祭的,而是用于纪念和提醒的作用的。他们担心自己这两个半支派因为约旦河的缘故,在信仰上逐渐与河西的其余支派渐行渐远。为了他们子孙后代的信仰的纯正着想,他们就筑了一座纪念坛。

 

河西的代表团听了他们的解释后,戏剧性地改变了态度,“就都以为美”;回去报告以后,百姓也以这事为美。

但这事在神眼中果真是美的吗?

 

河东两个半支派用心良苦地用「证坛」证明耶和华是神(34节),其实是多余的行为。因为神已经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二十三17),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东的支派中,以维持神的百姓与神、与人的合一。「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诗十九7),人若觉得神的安排还不够,想在神的话语之外再加添什么,即使是出于好意,也是无知而危险的。因为人所加添的,必然会越走越偏。

 

神与人的关系并不能倚靠人所建的「证坛」来维持,只能倚靠神自己的话语。人若里面没有神的话语,外面的「证坛」再高大,也不能让人生发爱神的心;人若不肯付代价好好教导儿女学习神的话,即使让他们天天观看证坛,也不能带领他们跟从神。事实上,河东两个半支派的子孙后来还是得罪神,随从偶像,以致被亚述掳去(代上五25-26),成了最早被掳的支派。

 

真正美的事情,永远是谨守遵行神的命令。

 

路加福音10:25-37 好撒玛利亚人

 

首先,有个律法师向主耶稣提出一个庄严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这个问题应该成为世上每一个男人、女人、孩子最重要的关注。我们都是罪人,是将死的罪人,死后还要接受审判。“我们的罪怎样才能得赦?我们当怎样才能得救?” 这些问题不分贫富贵贱,每一个人都应该常常问自己,直到找到答案,才能安息。

可惜的是,这样的问题,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成千上万的人日日追问的是:“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怎样赚钱?怎样享乐?怎样在世上得成功?”

面对永生的问题,主耶稣先把人引向律法,使人面对律法的要求:“律法上写的是什么?”

那人回答:「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爱自己」。主就对他说:“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这并不是建议他靠行为得永生,而是让他好好想想——你真的能「这样行」吗?

 

经上说:「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加五11)。

 

那个律法师要表明自己的义,就反问耶稣:“谁是我们的邻舍?” 于是主给他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律法师的问题是︰「谁是我的邻舍呢」(29节)?但主耶稣却要他思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36节),也就是思想:「我该怎样做别人的邻舍呢」?祭司和利未人并非不知道受伤者是自己的邻舍,但却无法爱他如己。反而那个被犹太人轻视的撒玛利亚人,却成了一个好邻舍。

主要藉着这个比喻引导律法师看到自己无法行出律法的要求,看到自己是一个罪人。正如保罗说的:“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

 

因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比喻。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就像那个可怜的旅行者,被魔鬼抢夺了财物,剥去了衣裳,被打得半死。祭司和利未人代表律法,律法看到我们躺在那里,却没有解救我们。幸好来了一位好邻舍,就是我们的耶稣基督,他怜悯我们,医治我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的代价。

Next
Next

4月6日 读经概要